西安研学旅行

西安研学旅行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发新帖

[陕西研学路线] 西安包车旅行,寻找汉唐帝王的陵墓

陕西埋葬的皇帝有多少,陕西帝王皇家陵墓|西安周边埋葬的皇帝介绍|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秦始皇地宫在黄陵县桥山顶,有中华民族先祖轩辕黄帝的陵墓。桥山东南麓还有黄帝庙。
20170410053733522.jpg

中华始祖升天处天下第一陵——黄帝陵
  黄帝庙又称轩辕庙,其早期情况缺乏记载,据传建于汉代。唐代大历年间,置黄帝庙于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2)移于今址。庙内古柏参天,有黄帝手植柏、挂甲柏、黄帝脚印、过亭等文物古迹。黄帝脚印在挂甲柏南,刻在一块l米见方的青石板上,出土于黄帝东宫,1956年移至黄帝庙内。黄帝脚印相传有三副,另两副分别在山东、河南。过亭内有七十多通石碑,为明清历代皇帝祭祖碑文,黄帝陵在桥山山顶正中,从庙到陵的路上要经过下马石、汉武仙台。下马石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字,古代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以示敬意。陵冢朝南,高3.6米。陵前祭亭内竖有1958郭沫若所书“黄帝陵”石碑,亭后为“桥山龙驭”碑,传说黄帝就是在这里驾巨龙腾空升天的。
  黄帝是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伟大的部落首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被尊为“中华文明始祖”。

1.jpg
黄帝陵

  黄帝是少典氏之子,姓姬。少典氏娶有娇氏之女附宝为妻,附宝一天在野外看到天空中一道电光绕北斗星旋转,感而有孕,怀胎二十四个月,在河南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生下黄帝,因其出生在轩辕之丘,名轩辕氏。轩辕降生时,屋中紫气弥漫。他刚生下来就会说话,聪明异常。有的还说黄帝生下来有四张脸,可观四方,脸似太阳,面部有龙的相貌,手足似龙爪龙趾。
ca457187565815f7.jpg_r_640x425x70_1ca31523.jpg

  黄帝首次实现了各部落的统一。当时蚩尤率领南方以九黎族为核心的蛮族攻打中原,黄帝率领军队与蚩尤在阪泉(据说在今涿鹿北五里)进行决战。黄帝在九天玄女的帮助下,擒杀蚩尤,又经“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统一了整个华夏民族。

  黄帝还是大发明家,相传他教会人们建筑房屋。在与蚩尤的战争中,发明了指南车和弓箭。传说衣食住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的许多东西都是黄帝首先发明的。

  黄帝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孔安国《尚节·序》以伏羲、神农和轩辕(黄帝)为三皇,《史记》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黄帝为中央大帝,有“土德之瑞”,土主黄色,故称黄帝。古代,黄、皇相通,所以古书中亦称“皇帝”,意即皇天上帝。自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后,为了区别,才将“黄帝”之称固定下来。
iran-1960765_1920.jpg

    轩辕庙前柏森森

  相传黄帝活了一百一十岁,死在荆山(今河南灵宝),葬于桥山。

  关于黄帝葬地历来有陕西桥山、甘肃正宁、河北、山东曲阜、河南阌乡多种说法。相传黄帝死后,各地人民都十分怀念黄帝,但路途遥远,祭祖不便,所以不少地方也修建陵墓,就近祭祀。

  甘肃正宁说乃是历代疆域变迁所致。河北说的陵与庙所在地未有共识,实际上是把黄帝庙当成黄帝陵。山东、河南两说产生较晚,大概均属附会之说。

  黄帝葬陕西桥山之说历史记载最早。《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史记集解》:“駰案《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历来认为《史记》所说桥山邵为今陕西黄陵的桥山。

  黄帝葬地本属传说,一般认为是在陕西。1962年国务院颁布黄陵县桥山黄陵为“古墓葬第一号”。

   黄陵掩映在一片盘青耸翠的古柏林中,周围有柏树八万多株,树龄在千岁以上的就有三千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桥山古柏”被视为黄陵县八景之一。清人张绍先《黄陵古柏》诗咏道:“老柏虬龙化,盘根绕帝陵。风从南谷响,雾自北桥凝。挂甲宁无据,栖鸾绰有凭。精灵留剑舄,仿佛话飞升。”

  黄帝庙门内左侧有一株巨大的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当地民谚称“七搂八拃半,二十四个疙瘩不上算”,七个人都合抱不过来。这株古柏树龄至少有四千年,被称为“世界柏树之父”,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树旁立有一碑,上书 “黄帝手植柏”。

  传说黄帝打败蚩尤后,定居于今黄陵县桥山上,大家在近水靠山的山坡上伐木建房。由于建房引起的大肆砍伐,桥山周围的树全被砍光。有一天暴雨倾盆而下,山洪爆发,冲走了几十人。第二天,黄帝经过查看,发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全是那些被砍光了树木的山峁。黄帝号召大家吸取教训,上山种植树木,他亲自带头栽下一棵柏树,就是今天庙中的“黄帝手植柏”。

  这株巨柏周身有二十多个大疙瘩,相传是黄帝乘龙上天时,将百姓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不断落在这株柏树上,变成了树疙瘩。黄帝活到一百一十岁时,有一天在河南巡游,天外飞来一条黄龙,请他归天。黄帝骑上黄龙,巡游中国大地一圈,最后降落在陕西的桥山上。臣民们不愿他离去,有的拉衣角,有的拉宝剑,有的拽靴子。黄帝离去后,人们把从他手上拉下来的靴子、宝剑、衣物埋在这里,作为黄帝的陵墓。

  在黄帝庙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名叫“挂甲柏”,又称“将军树”。传说当年汉武帝筑台祈仙时,随手取下戎装盔甲,挂在这棵帕树上,柏树从此印上了皑甲烙纹。帕树干上遍是孔洞,像有断钉在内。每逢清明节,柏液由孔中溢出,结成串串晶莹的珠球。据科学鉴定,这株古柏属柏树中的一个稀有种类。

  在桥山上有许多七扭八拧、如同麻花一样的柏树,被称为“麻花柏”。汉武帝祭陵祈仙时,所骑的乌龙马乃是天国的一条黑龙,因犯天规被打入人间,驮着武帝南征北战。它一直想找机会再返天国。这天,汉武帝筑台祈仙,上天为接受武帝的祭祀大典,打开了天门,乌龙马回天国的好机会来了。可是它与其他凡马一起拴在柏树上,就焦躁地拖着柏树转来扭去,把那棵柏树拧得和麻花一样,挣脱了缰绳,化作一条黑龙冲天而去。今天,桥山上那棵转了二十余圈的古柏,就是当年拴乌龙马的那棵。其他麻花柏,是当时与乌龙马在一起的凡马也想跟着乌龙马升天,挣扯缰绳拖拧柏树而成。

    根深叶茂春常在

  中国人历来重视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祖先的祭祀尤其重要。在古代,重大的决定和事件,都要到祖庙告诉先祖,求得先祖的支持和保佑。

  历史上记载明确的第一次祭黄帝,是公元前422年,秦灵公曾作“吴阳上峙,专祭黄帝”。

  汉武帝曾率十万大军北巡边关,返回长安路经桥山。他问左右的人:“听说黄帝没有死,现在这里怎么有他的陵冢呢?”答曰:“黄帝升天成仙后,他的大臣们把他的衣服和帽子葬在这里。”一心想成仙的汉武帝听臣下这么一说,便下令在桥山黄帝陵对面筑了一座祈仙台,以向黄帝祈祷成仙。现在这座祈仙台还在,称为“汉武仙台”。

  到了明清,帝王祭祖黄陵更是兴盛不衰。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根据经典所载,考黄帝陵在桥山,于是派专使赴桥山致祭。清人入关,定都北京,力倡满汉一家,多次派人祭奠黄帝陵,皇帝即位、祝寿,农业丰歉,皇太子废立,某战事告捷等国家大事,均遣专员赴黄陵致祭。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特委派十五人的代表团,赴陕西黄陵祭祖,祭文石碑现存于黄帝庙内。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携手合作,1937年和1938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对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1937年4月5日共产党的祭文由毛泽东亲笔手书。

  1949年以后,政府也曾多次派人到桥山公祭黄帝陵。1980年恢复祭祖活动后,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公祭活动。不少海外华人不远万里专程赶来参加,缅怀人文初祖,共兴中华大业。
回复

汉字之祖仓颉葬地——仓颉庙

 

仓颉庙在白水县史官乡,庙后有仓颉墓。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后人以他的官职来称呼他的葬地。庙的修建年代不可考,东汉延熹五年(162)就已具有相当规模。庙的正殿、后殿为明代所建。后殿内塑有“四目重光”的苍圣像,相传像下有隧道,直通殿后的苍圣墓中。在正殿、后殿两旁,陈列着历代碑刻,有“苍圣鸟迹书碑”、“孔子弟子题名碑”、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等等,以“仓颉庙碑”尤为珍贵,现已迁至陕西省博物馆碑林内保存。苍圣墓在后殿之后,高3.2米墓顶有一株奇特的古柏,各枝干每年轮流枯荣,因而被称为“转枝柏”。

  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当时人类社会已开始变得复杂,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正在进行战争。仓颉感到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方法越来越不够用,有时还会出现差错,就对黄帝说“我们可以制造一种图,让人们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把你的话用图表示出来,天下臣民就会照着去办。”黄帝听了,就让仓颉留在家里专门画图造字,之后不再随军打仗了。

  仓颉苦思冥想了半年时间,仍一无所获。有一天雪后他去打猎,见山鸡在地上留下的脚印与小鹿的脚印截然不同,深受启发。他想把鸡的爪印画出来当鸡,鹿的足印画出来当鹿,人间万物,都可以将其形象画出来。

  仓颉就这样造出了文字,可是字往哪儿写呢?有一天,有人在河边捉到一只大龟,拿来请仓颉给它造个字。仓颉按龟的形状造了“龟”字,顺手把“龟”字刻在龟背上的一个方格子里。字刚刻好,一不小心,龟就挣扎着落入河中游走了。几年后,这只龟又被人捉住,发现龟甲背上的字清晰如初,随着龟的长大,刻的字也变大了。人们把这件事告诉仓颉,仓颉受到启发,让人捉来许多龟,剥下龟盖,把创造的各种象形字全刻在龟盖的方格子里,并用绳子串赶来,交给黄帝使用、保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马革裹尸还——马援墓

 

马援(前14一49),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人。新莽末为新城大尹,后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不久归顺刘秀,参加攻伐隗嚣之战。建武十七年(41)任伏波将军,被封为新息侯。曾在西北养马,著有《铜马相法》。

  《后汉书·马援列传》引用了马援的一句名言:“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句话成为传颂千古的豪言壮语。马援在进攻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军中,实现了他的誓言。

  马援死后,归葬故里,即今扶风县城西约3.5里的伏波村。墓为圆锥形夯土堆,高约10米,直径约10米,墓前有清代所刻“汉伏波将军墓”碑一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鳞次栉比陪葬墓——乾陵

 

在乾陵东南一带,分布着十七座皇室太子、公主和王公大臣的陪葬墓。已陆续发掘了五座,其中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已对外开放,这三座墓中,尤以大量生动逼真的壁画受人称道。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中宗李显的第七女,武则天的亲孙女,嫁给武则天侄儿武承嗣之子武延基为妻,死于大足元年 (701),年仅十七岁。关于她的死,墓志铭上说死于生育难产,据发掘后验证,不足为信。另有说因她说了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武则天情夫)“何得恣入宫中”的话,被武则天“杖杀”,或说赐白绫缢死。李显即位后,于神龙二年 (706年)将李仙蕙和武延基合葬于乾陵。

  永泰公主墓1960年8月开贻发掘,是当时所发掘唐墓中最大的一座。此墓虽曾被盗,但仍出土了精美的三彩俑、瓷器及金、玉、鎏金饰品共一千三百五十三件。其中尤以墓室内壁面引人注目。

  墓道入口的左边画有一条两丈多长的青龙,右边是大小与它相同的白虎。将青龙白虎画在门首用以镇守墓门,驱恶辟邪,青龙白虎之后,画着许多五个武士一组的仪仗队,从墓道一直排到天井。墓中壁画以宫廷侍女为主,她们在冥间陪伴着寂寞的公主之零。墓前室东西两壁的两幅彩绘《侍女图》被认为是唐墓壁画中的杰作,每幅绘有九个栩栩如生的宫女,逼真地描绘了宫廷侍女所特有的端庄、拘谨。

    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李贤,为唐高宗次子、武则天所生。他曾召集学者注解《后汉书》先后被封为潞王、雍王,并曾被立为太子。调露二年(680)被害死于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县),年三十一岁。中宗李显复位后,迁葬于乾陵陪葬。景云二年 (711),睿宗李旦追封他为“章怀太子”。

  墓中的墓道和墓室绘有五十多组壁圃,面积400平方米墓道东壁巨幅《狩猎出行图》画有四十多个人物,若干马和骆驼,描绘了墓主生前浩荡的狩猎队伍。墓道两则是《马球图》描绘了一场正在激烈进行的马球赛。马球是由波斯(今伊朗)传入中国的一项体育运动,经唐太宗提倡,在唐宫廷和贵族中广泛流行。唐太宗及以后的几代皇帝,都喜欢马球运动。后来,皇宫中还出现了女子马球队。据《封氏见闻录·打球》记载,唐景云年间 (710一711),吐蕃使者来长安迎娶金城公主,唐中宗与他们在梨园亭子观看马球赛。吐蕃使者中有打马球的好手,他们提出同皇宫马球队进行比赛。比赛开始后,吐蕃队连连告捷。当时尚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带领四人亲自出阵,大显身手,终于战胜了吐蕃队。《马球图》描绘了打背手球的情景:骑马奔驰到球的前面,然后回身反击。这简直成了一种精湛的艺术表演。《马球图》不但为研究马球运动提供了形象资料,还是我国古代写中亚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马球运动至明代以后失传。

  此外,章怀太子墓中的《观鸟捕蝉图》、《迎宾图》、《天体图》也都是难得的佳作。

    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因对武则天不满,于大足元年(701)被处死,年仅十九岁。李显复位后,被追封为“懿德太子”,神龙二年由洛阳迁葬乾陵,并 “号墓为陵”,隆重厚葬。此墓于1971一1972年发掘,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墓内有壁画数十幅。

  壁画中绘有许多典章仪礼方面的场面和表现宫廷生活的内容,以强调墓主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和生活上的奢华。墓道两壁的巨幅《仪仗图》,充分表明了墓主的特殊身份。图中绘有由一百九十六人组成的仪仗队,分步队、骑队、车队三大部分,画中武士所持戟数为四十八戟。在北周就已出现的门戟制度,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戟数多少是表示爵位门第高低的标志。唐代的门戟制度有严格规定,太庙、社稷和宫殿门卫可配备二十四戟,东宫是十八戟,一品官为十六戟,往下依品位的降低而递减。永泰公主墓绘十二戟,章怀大子墓绘十四戟,而懿德太子墓中绘四十八戟,属于皇帝一级的待遇。李重润生前未曾享受的侍遇,死后得到了弥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独占唐陵“五最”——乾陵

 

乾陵位于乾县梁山的主峰上。乾县唐时本名奉天县,乾陵营建后改名乾县。

  关中西部的梁山,自古被认为是风水宝地。秦始皇曾经巡幸这里,修建了梁山宫。在梁山的东南侧,秦代在这里设置好峙县,峙,即神灵所止之意,欲借助梁山的好风水求取兴盛。梁山位于京城长安的西北方,按伏羲八卦图,西北方为乾,乾为天,加上这里自古盛传是“龙经”所在地,自然就成为营建陵寝的理想之地。

  在唐陵中,乾陵占有五个“最”。

  第一,乾陵既是两个皇帝唐高宗与武则天大圣皇帝的陵墓,又是一对夫妻合葬陵墓,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乾陵是中国惟一的一座一个墓主代表两个王朝的陵墓。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相继废中宗、睿宗,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第三,乾陵是唐陵中惟一未被盗挖的陵墓。民间流传着许多盗墓未成的神奇传说。例如,唐末黄巢撤出长安城西征来到乾县,因粮草困难,开陵借宝。陵内的武则天手端一簸箕灰,顺着陵园撒了一圈灰,将整个乾陵变成了石山。黄巢只在陵西挖出一条深沟“黄巢沟”。五代时,盗掘唐墓成瘾的旭州节度使温韬,在挖乾陵时,突然天昏地暗,风雨大作,因而心虚作罢。后来又有两个喇嘛用穿石箭射穿石陵并墓盗宝,被武则天派守门的巨蟒赶跑。此后武则天更加小心,每夜都派地宫里的太监巡陵,无人再敢盗墓了。还有说开陵的钥匙连同贪婪的财主埋在了陵墓里,乾陵因而不能打开了。
当然乾陵未被盗掘并不是因为传说中的神异因素,而是因为它陵道封闭极其坚固,盗掘者无从下手。《新唐书·严善思传》说乾陵“玄阙石门,冶金固隙”。后来经勘查,探明从墓道口至墓门共三十九层石条,各层石条均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白铁,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第四,乾陵是唐陵中惟一一处仿照京城长安格局而建造的地面建筑。陵园地面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仍可看到陵园四门和围墙、献殿的遗址。陵园四门附近的村庄,现仍以陵园四门旧名“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命名。

  第五,乾陵的石刻是唐陵中最丰富、最负盛名的。唐陵石刻保存较多较完整的有乾陵、蒲城睿宗李旦的桥陵和乾县僖宗李儇的靖陵,而以乾陵石刻最有价值。

  乾陵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称排列在神道(又叫司马道)上的一组组精美的石刻艺术群。

  神道两旁设立的各种碑石称为石像生,也叫翁仲。这一习俗在汉代即已开始,到了唐代更加隆重和盛大。乾陵司马道从南端向北两旁对称排列着华表一对、翼马一对、朱雀一对、石马五对、戴冠着袍持剑的直阁将车石人十对、石碑两尊、六十一宾王像。这些石雕与山陵默契相合,更加显示出陵墓的神圣、庄严与崇高。华表本是古代用以表示帝王纳谏或指路的木柱,后来逐渐演化为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面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在陵墓前的又叫墓表,用以显示墓主的威严。乾陵前的这对朱雀,其实是一种鸵鸟。相传唐高宗死后,西域某国送鸵鸟作为葬礼的礼品,故在陵前置石刻鸵鸟以为纪念。

  另外,那六十一宾王像为参加唐高宗葬礼的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者的石刻像,现存六十个,东边三十一个,西边二十九个。这些石像背后刻有国名和官职、姓名,由于年久风化,文字已模糊不清,石像的头也都被破坏,但大唐时代万方来朝的威仪依然可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依山为陵唐为先——昭陵

 

在渭北北山山系,西起乾县唐高宗乾陵,东至蒲城县唐玄宗泰陵,葬有唐代二十个皇帝中的十八个,称为“唐十八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在陕西礼泉县城东北22公里的九峻山上,当地人称“唐王陵”,是“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比北京的明十三陵大四五倍。九峻山山势呈马鞍形,当地俗称笔架山,东西两侧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更显得主峰突兀孤耸。

  昭陵于贞观十年(636)开始营建,至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安葬于此,共营建十三年。昭陵依九峻山,凿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文献通考》载:“因九峻层峰凿山,西南深七十五步,为元宫山。旁岩架梁为栈道,悬绝万仞,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顶上亦起游殿。”后来为保护陵寝,拆除了栈道。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记载有 “从延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可以想见内部寝殿的富丽。

  昭陵由唐代著名画家、工艺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设计,工程浩繁、建筑辉煌。由于陪葬墓众多,昭陵墓区总面积达30万亩,比当时的长安城几乎大一倍。相传昭陵工程浩大,将数量巨大的砖瓦什物运上山顶成了一大难题。有个牧羊人想出用羊群背运的主意。过了十三年昭陵完工后,九峻山上积满了厚厚一层羊粪。昭陵共有一百六十七座陪葬墓。陪葬墓群主要分布在九峻山陵寝东、西、南三面,呈扇形排开。从碑志看,陪葬墓主都是初唐时的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

  唐太宗在初建昭陵时就诏示“功臣密戚”以及“德业佐时者”予以陪葬,以后又允许臣僚申请陪葬,子孙从祖父而葬,因而形成以唐太宗陵寝为中心的庞大陪葬墓群,为历代帝王陵墓所罕见。中国古代的陪葬制度起于何时,已不可考。它的完备和盛行,始于西汉。汉代帝王往往将陵园中的余地赏赐给皇亲国戚和功臣宿将,后来代代相沿,成为君王笼络臣僚的重要手段。唐太宗将这一形式制度化,使陪葬形式在唐代达到空前的规模。因此,唐代陵园往往以皇陵为中心,组成一个庞大的墓葬群。

  昭陵陪葬墓中以魏征墓、李渤墓较为有名。魏征墓在九峻山西南方不远的凤凰山上。昭陵皇族陪葬墓多在山上,大臣陪葬墓多在山下平原。魏征的墓独占一座山峰,且离李世民陵最近,说明李世民对魏征的重视和信任。魏征是以敢于直谦闻名的大臣,他死后,李世民亲自撰文书碑。后来,李世民想起魏征,总是叹息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现在魏征逝去,我少了一面镜子啊!”

  李勣(原姓徐,字懋功)的坟墓则是仿汉武帝为霍去病建祁连山墓冢而建的山形墓冢,俗称山冢。相传李勣与魏征都想要凤凰山为墓地,李世民便提出射箭比输赢来决定。李勣一箭远远飞出。魏征让李世民在他的箭头写上 “魏征墓”三字,轻拉弓弦,正好落在跟前的凤凰山上。魏征用计讨封占了凤凰山,李勣不服,李世民就赐他按功劳修墓。封土堆建成三个土丘,如同山峦一样,象征阴山、铁山、乌德踺山,以表彰李勣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山形冢前,侍立看高大石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盛世美女的凄凉归宿——杨贵妃杨贵妃墓在兴平县马嵬镇西门外公路北侧的马嵬坡上。马嵬坡因相传晋人马嵬筑城于此而得名。墓的规模原来较大,据清乾隆年间的碑石记载,共占地十七亩,有门楼一座,正厅三间,东西厦屋三楹,回廊若干间,墙上刻满历代文人学士题咏诗词。由于年代久远,墓地遭破坏,特别是 “十年动乱”中毁坏殆尽,成了一片颓垣残壁。1981年重新修复,基本恢复了原貌。现在墓地占地约3000平方米,墓冢高约3米,封土周围砌以青砖。

马嵬坡贵妃陨命之谜

  杨贵妃(719一756),名玉环,号大真,弘农华阴人,后迁到蒲城永乐县(今山西芮城),晓音律,善歌舞,有倾城倾国之貌,被称为我国古代一大美人。杨玉环本为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之妃。开元二十四年(736),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有个大臣告诉玄宗,杨玉环姿色佳丽,玄宗见后龙颜大悦,欲纳为妃。按唐代风俗,己经出嫁了的妇女,改嫁前须出家当一段时间尼姑或道姑。因此,杨玉环先出家当了道姑,然后从道姑院被召入皇宫。天宝四年,册封为贵妃。唐玄宗自从得到杨玉环后,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不理朝政,以致形成了杨国忠、李林甫之流奸臣当政的局面。

  天宝十五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六月,叛军占领潼关,唐玄宗慌忙出逃。六月十三日,逃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从将士发动兵谏,杀死杨国忠,并迫使玄宗赐杨玉环自缢。玄宗被逼无奈,命宦官高力士用三尺白绫把杨玉环吊死在佛堂前的梨树上。杨玉环死时,年仅三十八岁。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即指此。

  对于杨贵妃马嵬坡之死,《国史补》、《旧唐书》、《新唐书》、《旧唐书逸文》、《资治通鉴》等正典史籍都予以确认,一些稗史、传奇亦如此。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天与好友陈鸿等游览仙游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感慨异常。于是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传》。陈鸿为史学家,他是这样写杨贵妃马嵬坡之死的:杨国忠被处死后,“左右之意未快。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对此,日本一些著名学者也无异议,如井上靖的《杨贵妃传》即持此说。

  然而也有人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坡,而是最终当了女道士。如20年代末期,俞平伯在《小说月报》第二十卷二号上发表的《()长恨歌)及(长恨歌)的传疑》一文,认为杨贵妃并不死于马嵬坡,死于马前的“蛾眉”是另外一个人,很可能是用了掉包之计。因为玄宗回朝,改葬贵妃,但是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没有找到贵妃尸首。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是暗示杨贵妃尚在人间。所谓“贵妃居海上仙山”者,乃为曲笔。他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唐代女道士院即娼家妓院,也就是说,杨贵妃当了娼女。近年有人撰文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另外,在日本民间则相传杨贵妃当时并未被吊死,而是在高力士的帮助下东逃日本。杨贵妃从扬州东渡日本,接送保护她的是日本遣唐副使藤原刷雄。杨贵妃到日本后,还曾帮助教谦太上皇平息了宫廷政变。现在日本京都还有座杨贵妃庙,内有棵樱花树,挂牌说是当年杨贵妃所栽。日本还有贵妃上岸处和贵妃墓等遗迹。1963年,日本一家电视台曾播送一条消息,有一位少女自称是杨贵妃后裔,并拿出历史文物加以佐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西汉陵寝茂陵——霍去病墓茂陵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的坟墓大大小小二十多个。李夫人即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和贰师将军李广利兄弟的妹妹。李延年有一次借给皇帝表演的机会,歌唱一位绝世美女:“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二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听后当即问:“世上真有这样的美人吗?”后来平阳公主告诉武帝,李延年所唱的美人,就是他妹妹。武帝把李延年的妹妹召入宫中,果然貌美无双,而且能歌善舞,武帝对她宠爱非常。李夫人年纪轻轻就死去了,武帝用皇后之礼厚葬,她的墓冢被尊为英陵,俗名又叫习仙台。卫青为牧羊童出身的勇武军人,七次击退来犯的匈奴人,战功赫赫。他死后与平阳公主合葬在一起。其墓冢形如漠北卢山,据说是仿他大胜匈奴的一处地形建造的。在诸多陪葬墓中最负盛名的是霍去病墓。

  霍去病(前140一前117)是西汉杰出的青年军事家。他十八岁就开始统帅军队,和他的舅父卫青一样,在抵御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曾先后六次出兵塞外。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的战功,赠给他豪华住宅,他谢绝说:“匈奴末灭,何以家为!”为人们千古传诵。可惜二十四岁就病死了。汉武帝痛惜不已,特赏赐陪葬在他的陵园之旁。霍去病墓形似祁连山,以纪念他在祁连山六战六胜的战绩。1978年在这里建立了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的名宇相传是汉武帝所赐。霍去病之母卫少儿是大将军卫青和武帝宠爱的皇后卫子夫二人的姐姐。卫家出身低微,卫青曾为武帝之姊平阳公主的随从家骑,因勇猛出众而受到武帝的重用,甚至奉命接娶新寡的平阳公主,作了国舅。卫子夫早先亦是平阳公主的歌伎,后被武帝接进宫中立为皇后。卫少儿生下霍去病不久,还未取名。有一次,她抱了孩子进宫看望妹妹卫夫人。在皇宫中,孩子突然大哭起来,把卧病在床的汉武帝惊吓得一身冷汗。想不到这一惊,多日不愈的病霍然而去了。武帝非但没有怪罪,反而非常高兴,得知这孩子还未取名,即赐给一个别致的名字:霍去病。人们认为霍去病的名字吉祥,能够禳灾“去病”,所以墓顶的庙宇,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墓地四周也一直树木葱笼,古意盎然。

  霍去病墓前保存有体现西汉精湛艺术水平的石刻群雕,现存有14件圆雕石刻: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人抱熊、伏虎、卧牛、卧象、怪曾吞羊、野猪、蛙、蟾、鱼等,是汉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战功而立的墓饰。

  墓冢设计者为创造一座与霍去病戎马生涯相吻合的陵墓,将墓冢外形建为霍去病建立殊勋的祁连山的形状,在墓地周围,用一些伏虎、卧牛、怪兽吞羊、熊、野猪等石兽杂陈其间,以象征祁连山的自然环境。整个石雕群又以表现霍去病英勇矫健和赫赫战功的跃马、卧马、“马踏匈奴”等石刻为主体。这种将雕刻与陵墓有机结合起来的非凡艺术构想,在我国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霍去病墓石刻打破了汉以前中国石刻艺术的程式,即不再用像秦兵马俑那样浩大的场面来揭示特定的思想和环境,而是选取若干生活场景,如 “跃马”、“马踏匈奴”、“人熊搏斗”等,来简练而鲜明地表现主题。这些石刻都是用整块大石刻就的,古代艺术家们因材施艺,巧妙地利用天然石块本身的质感和形态,熟练地运用各种雕刻枝巧,塑造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汉陵最尊处——茂陵西汉十一个皇帝,除文帝葬于西安灞陵、宣帝葬于长安杜陵外,其余皆葬在渭河以北的咸阳北原,诸陵自西向东为武帝刘彻茂陵、昭帝刘弗陵平陵、成帝刘骜延陵、平帝刘衎康陵、元帝刘奭渭陵、哀帝刘欣义陵、惠帝刘盈安陵、高祖刘邦长陵和景帝刘启阳陵。陵冢绵延50公里,大略呈一直线。金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

  按西汉制度,皇帝即位之初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叫做“寿陵”。营建需花费巨额费用,成为百姓沉重的负担。汉陵均为覆斗状,上小下大,显得非常稳重,全部用夯土筑成。在汉代,长、安、阳、平、茂五陵还设有陵邑,徙天下富豪、旺族于此。如汉惠帝刘盈的安陵县邑,是“徒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啁戏 (多种竹管乐器合奏)”,故有以倡优为特色的“女啁陵”的别称。这些迁徙而来的大批人户,逐渐在陵邑一带形成一个特殊的足以与长安相抗衡的区域。那些富豪子弟终日无所事事,斗鸡走马,作奸犯科,被称为“五陵少年”、“五陵公子”或“五陵豪侠”。至唐,“五陵”甚至被衍化为豪奢、放荡的代称。茂陵在陕西兴平县城东15公里,位于汉陵西南部,西者为上,而西南方位是“渭之隅,尊长之处也”。汉武帝雄才大略,一代骄雄,他的陵墓当然要选择诸陵尊位了。西汉初,这里为槐里县的茂乡,是武帝之母、景帝妃王美人的故里,陵墓因位于茂乡而名茂陵。相传陵址是汉武帝派宫廷中的风水先生选定的,可风水先生偷偷将宝地留给了自己。武帝入葬茂陵后,风水先生也死了,他的儿子把他埋在做过标记的地方。风水先生的墓一天天往上长高,突然天上掉下一块大石压住墓顶,便再也不长了。当地人把风水先生的墓称 “压石冢”,这里风水最佳,可“卧看长安”,而茂陵那儿得“坐看长安”。

  汉武帝即位后第二年(前139)就开始营建陵墓,历时五十三年。据史书说,当时把全国贡赋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品的费用。陵墓的修建非常奢靡,为使墓土不生长杂草,封土专门由外地运来,经过筛选、炉炕、锅炒处理后才使用。所以,这里的墓土“贵如粟米”。茂陵在汉陵中规模最大,其外形如一个被拦腰削去上半部的金字塔。按西汉礼制,帝王陵穴可占地一顷,坟冢高十二丈,坟顶还可建筑祭阳的献殿等。汉武帝茂陵却高出二丈,周长也增加二十步,以显示自己的功业和雄才大略。

  茂陵随葬品极为丰富,据记载,武帝入葬时,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衣,身边摆满了奇珍异宝及生前心爱之物。为防止鬼怪吃他的心肝,特意殉葬了一只活虎。《汉书·贡禹传》说:武帝“及弃天下,昭帝幼弱,霞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攘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说,武帝历年久长,等到殡葬时,陵中已盛满殉葬物,不能再容纳东西了。因此,茂陵成为盗劫的对象。新莽末年,赤眉起义,“入长安,破茂陵,取物犹不能尽”,据说由于陵内随葬品太丰富,大批将士只将陵内的葬品取走了一半。到了二百多年后的晋代,人们在陵内还可看到成堆腐朽的丝绸和遗留的珠玉。茂陵及其他汉陵内仍然埋藏着大量珍贵文物、稀世珍宝,有人预言,一且汉陵开发,将成为世界瞩目的 “第九大奇迹”。

  茂陵东南当时营建有茂陵邑,众多文武大臣、富家名门定居在那里。《汉书·地理志》载,茂陵邑有二十七万七干余人,居“五陵”之冠。其繁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都城长安,长安的达官显贵对能迁居茂陵者十分倾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秦始皇陵
“世界第八大奇迹”

 

距秦始皇陵陵园外城东城垣约1.5公里处有兵马俑从葬坑。现已发现一号、二号、三号三个俑坑,和一个已挖好但未装进兵马俑的第四号坑。

    1979年10月1日,在兵马俑坑原址上修建的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馆。建在一号坑上的展厅宽70米,长230米,总面积16100平方米,由钢骨铁架横空撑起,中间无立柱,便于参观者一览无余。

    兵马俑坑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到1979年开馆以前,已接待国内游客一百万人次,外宾近三万人次。开馆后第一年就接待国内游人一千二百万人次,外宾五万多人次。许多国家首脑参观兵马俑后盛赞不已,1978年,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世界七大奇迹”即陕西临潼秦贻皇陵兵马俑金字塔、宙斯像、摩索拉斯墓陵墓、巴比伦空中花园、阿泰密斯女神庙、罗德岛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灯塔,是古代腓尼基人昂蒂帕特(约前398一前319)所封定。后世相沿而成定论。

从 “怪物”到宝物

    兵马俑坑从未见文字记载,司马迁《史记》对始皇陵的规模、建置和陪葬的富丽都有详细记述,却没有提到兵马俑。在兵马俑坑发现之前,当地农民将那些经常被发现的陶俑视为“怪物”,称之为“瓦人“或“瓦盆爷“。据说这里很早以前,只要打井或挖墓穴,就会有”怪物”出现,这些 “怪物”常常兴妖作怪,不是新墓穴突然倒塌,就是井水忽然枯竭。有时候,“怪物”会突然直立于井壁出现,“鼓嘴蹬眼”地吓唬人们。曾经有大胆的农民,在气恼中将 “怪物”刨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曝晒,以示惩罚,甚至将 “怪物”捣成碎片。

    1974年3月,临潼县晏寨公社下河大队西杨生产队决定打八眼水井。其中第五眼的位置,就在一号坑的东南角。当挖到三四米深时,挖出了一个“瓦盆爷”(当地对陶制神像的俗称)。他们以为打在了一个古庙遗址上。这事被一个前来检查打井工作的公社水保员报告给了县文化馆,文化馆派人将碎片带回县里修复。正巧一位叫蔺安稳的中国新闻社记者回家乡临潼探亲,得知此事,写了篇《秦始皇陵出现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文章,由《人民自报》内部报道。这则内部报道很快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7月,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由陕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组成了“秦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经过一年的发掘,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的巨大秦兵马俑坑重现于世。1976年5月,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20米处,发现了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二号坑。不久又在一号坑的西北侧25米处,发现了面积520平方米的三号坑。后来又发现了尚未建成的四号坑。四坑相距很近,构成完整的车阵编列体系。据考古学家考证,一号俑坑是右军,二号俑坑是左军,没有兵马俑的四号坑是中军,三号坑是统帅左、中、右三军的指挥部,合计有陶人陶马七八千件。兵马俑坑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秦代的军队编制伏况。

地下大军缘何用

    这些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的一部分。在古代,人们认为死亡不过是生命形式的一种转换,是灵魂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个阴间世界在古人的想像中同阳间世界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死者仍需要享受以及使用生前用过的器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除陪葬日用品外,出现了杀死或活埋奴隶在主人墓中以便在阴间侍奉主人的殉葬制度。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奴隶们的反抗,便逐渐用模拟品来代替活人殉葬。那种用草扎制成的人形叫“刍灵”,用混、陶、木料等制作的人形,就叫做俑。春秋战国以后,除了特珠情况外,国家基本上不允许奴隶殉葬。

    历来北方的俑人,一般不过是5至10厘米左右,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兵俑和车马却都形制高大、气势恢弘,在考古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关于兵马俑的意义和作用,有人认为这些兵马俑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的“宿卫军”;有人说,这是“从葬坑”的一部分;还有人认为它是秦始皇用来显示皇威、表彰军功和宣扬统一大业的;还有人从古代祭礼习俗的角度,认为是这位崇好神仙的皇帝为了防神驱鬼而设置的。

精美的造型艺术

    这些大型陶俑和陶马是用“以模为主、塑模结台、分件制作、逐步套合,然后入窑烧制、出窑绘彩”的方法烧制而成的。陶俑、陶马身上的鲜艳颜色,因俑坑曾被焚,加上长期埋于地下,脱落殆尽。陶俑身上还刻有“宫疆”、“咸阳”、“都仓”、“宫系”、“廿”、“得”等字样,这些文字有的是中央制陶作坊管埋下的工匠名字,有的是编号。

    陶俑、陶马制作细腻精致、形神兼备,表现了极高的写实技巧。陶俑人物个性鲜明,从表情、神态、姿势、衣着等方面反映出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兵种、不同职位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干姿百态,栩栩如生。陶俑的发髻,身上的甲片、甲钉,甚至连鞋底一道道缀扎的线纹都精雕细作,十分注意细节的真实。

    陶马更是细致至极,个个劲健有力,双耳前竖,两服注视前方,形象逼真生动。陶马的比例非常匀称、和谐,符合解剖学原理。这些艺术上的成就,除了高超的技巧之外,与秦人素以养马著称,对马异常熟悉也是分不开的。秦穆公时的伯乐是我国著名的相马专家,著有《相马经》,伯乐识别干里马的故事,干百年来广为流传。秦始皇时有个叫马斯倮的人,在甘肃省泾川县养有数不清的马牛,秦始皇因他养牛马有功,赐给他封邑,其地位和封君相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秦始皇陵地宫之谜 秦始皇即位后即开始修建陵墓,像这样动用人力物力之多、修陵时间之长、陵墓规模之宏大和技巧之复杂,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封土下地宫内的情况和宝藏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猜测。历来对秦始皇陵地下墓室的描述都带有神奇色彩。

奇巧富丽的地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墓室直挖到了很深的泉水下边,然后用铜浇铸加固,放上棺椁。修建有宫殿楼阁和百官相见的位置。里面放满了奇器珍玩。墓内安装有带有弓矢的弩机,如果有人开掘盗墓,触及机关,就会被射死。墓顶有夜明珠镶成的天文星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湖,具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势。还用人鱼膏做成灯烛,以求长久不灭。安葬完毕后,秦二世下令将宫内无子女的宫女和修建陵墓的工匠,一律埋在墓中殉龚。对司马迁充满神奇色彩的记载人们一直半信半疑,但1949年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司马迁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如1982年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对秦始皇陵的封土用测录仪进行了反复测试,发现有强烈的汞反应,证明墓内确有大量水银。

金银宝玉买身祸

    两千多年来,秦始皇陵曾遭受多次严重破坏,多次被人盗掘,陵墓的地面建筑毁坏殆尽。有记载的大规模破坏就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后,火烧陵园,并派了30万士卒发掘,将里面的珍宝搬运了30天,还未搬完。《汉书》和《水经注》均有记载。陵墓南面和西北各有一条深沟,当地百姓称为"霸王沟",传为项羽所挖。诗人白居易有诗讥讽秦始皇道:“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相传,在项羽掘墓运宝之后,有个牧童来到这里放羊,一不小心羊掉进深墓坑中,牧童举火把进墓寻找,不意失火,将墓内残余棺木烧毁,连秦始皇的枯骨也烧成了灰烬。还有传说更神奇,说墓中所埋工匠在项羽掘开墓冢时,仍然未死,在墓中雕刻了石龙石凤、仙人像、石碑一通。墓穴中还有金雁金凫飞出。另一次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又经过一次较大开掘。但也有人据丰富的出土文物对秦陵被盗的说法产生了怀疑,仅在几千平方米范围内的挖掘中就出土文物达四五万件,地下到底还有多少珍宝,还是一个谜。司马迁写《史记》时,距秦始皇入葬仅一百多年,对陵墓被盗一事却只字未提。这个问题只有等到秦陵被发掘后,才可以得到解答。在民国时期,秦贻皇陵也惨遭厄运,从陵底到陵顶,修满了战沟,有几处挖得特别深,陵顶上还挖了一个很大的坑。20世纪50年代后,文物部门对秦始皇陵进行了精心保护,在陵墓上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并禁止牛羊入内,使这一历史文物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秦始皇陵
千古帝王第一陵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病死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的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县),死时五十岁,同年9月葬于骊山陵墓。

    秦始皇陵墓在今临潼县东5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北靠骊山,南临渭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秦始皇十三岁(前247)即位起,就开始在骊山修筑陵墓,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时为止尚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着修了两年,前后费时三十九年。秦始皇希望死后的归宿如山如陵,永世长存,所以他称自己的坟地为“陵”,有时就以“骊山”代称,称他的陵园为“骊山园”。这种预先大规模营建帝王陵墓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下来。被征发来修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七十多万人。陵墓主要材料都是从四川、湖北等地运来的。骊山多系士山,大量的石料须由渭北诸山采运而来。为了防止骊山附近的河流冲激陵墓,动用了大量民夫将附近本为南北向的河渠改为东西向流,其劳民伤财的程度可想而知。

始皇选穴

    相传秦始皇开始将陵墓选在骊山脚下,图的是背靠骊山,脚蹬渭河,山南蓝田出美玉,北边出黄金,左有戏水,右有灞河,风水好,子孙万代永享福寿。墓一修开,弄得百姓劳苦不堪,骂声不绝,惊动了骊山里修行千年的神仙。神仙见秦始皇选了个福寿穴,他家的江山坐稳了,老百姓遭的殃就更多了,便扮成风水先生,故意笑话秦始皇把穴看瞎了。秦始皇派人请神仙进宫。神仙说 “你选的穴,是莲花穴。簸箕似的骊山,恰似巨大的莲花瓣。可你靠山蹬水,刚好把莲花破成两半,风水早跑光了。陵应离山几里,陵位好像莲花芯,再坐西朝东,就自定了风水。”说完变成一只白鹤飞走了。秦始皇见是神仙指点,非常高兴,还派人到处张扬。老百姓听说神仙帮他看穴,骂得更凶了。神仙便托梦给修墓的人说:“秦陵穴是个母莲花穴,按原穴修,恰应莲花盛开,风水全占了。眼下的穴,秦陵位于莲花芯上,莲花烂了,风水就散了。秦始皇虽能一统天下,只传二世。”后来果如神仙所言,二世胡亥只当了三年皇帝就身死国亡。

地下皇城

    陵园呈东面走向,陵园外围墙的大门开在东面,同一般陵墓坐北朝南的格局完全不同,显示着秦始皇雄踞四方、横扫六合、称霸天下的威势。

    据普查,陵园和从葬的范围,东西南北均为15里,总面积达56平方公里。陵园面积近8平方公里,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现高76米,底基为方形。据考古工作者推测,秦始皇的 “陵寝”应当在陵墓的后面,即西侧。现已探出在陵西的内、外两重城墙之间,有饲养马匹的葬仪坑17座,埋葬着珍禽异兽的瓦棺葬17座,踞坐陶俑14座。陵西还有陪葬墓和陪葬坑,陵西的中部是陵道,埋有木质和铜质车马。陵北有陪葬坑和耳室共7座,有地阙及通往墓内的甬道。陵东侧有甬道3处。陵园以外是从葬区。现已发现有兵马俑坑3个,马厩坑53座,杀殉墓17座,刑徒墓17座等遗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秦二世皇帝陵

 

皇陵寒酸如荒冢

  秦二世墓在西安曲江池南端,是一座不大显眼的墓堆,墓碑上书“秦二世皇帝陵”六字。秦二世墓大概是历代帝王中最寒酸的陵墓了。

  秦二世名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始皇最后一次出游与胡亥同往,途中始皇病重,因未曾立太子,就命长子扶苏与会咸阳而葬。诏令还未发出,始皇就病逝。当时,扶苏在长城边防监军。胡亥便和岳父赵高、丞相李斯密谋,篡改始皇遗诏为“李斯受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而赐扶苏死”。胡亥篡位当了二世皇帝后,赵高专权,胡亥成了“傀儡”,演出了“指鹿为马”的千古丑闻。秦王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杭,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复仇喊杀声中,胡亥被赵高逼迫杀,“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即秦二世胡亥只能按一般百姓的葬仪埋葬。短短的三年之隔,秦王朝的两代皇帝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第一个“因山为陵”的帝陵

“德莫盛于文帝”,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后世史家所称颂。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其母薄姬原为宫女。刘恒封为代王,7岁与母赴藩,在中都(今山西平遥)居住达17年之久。刘邦死后诸吕专权,刘恒因远在代地,逃过此劫。诸吕被诛杀后,因口碑甚佳,被迎立为帝。
    文帝当政后,继承了“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经过文帝、景帝30多年的积累,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亮点”——“文景之治”。
    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节俭皇帝。尽管在他统治的后期社会经济繁荣,但他仍然“宫室囿苑、车骑服饰无所增益”,平时穿一件劣质绸料制作的“绨袍”,坐着草织的粗席,嫔妃们衣长不得拖地,床帐不许绣花。在商讨建陵墓、置殉葬品问题时,他听了大臣张释之所讲“自古无不亡之国,亦无不发之家”的道理后,下令“薄葬”,要求“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所以,他选择了白鹿原边“凤凰嘴”一座山,凿为墓室;开创了“因山为陵”的先例。
    汉文帝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长安民间有“天葬汉文帝”的说法,很多文人登上灞陵,凭吊怀念这位杰出的人物。东汉末王粲留下“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诗追古抚今,伤时感叹,面对成为废墟的长安城,惋惜文景之治的消逝,喟叹政治理想的破灭,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墓。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黄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陵墓001号,也是中国第一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而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传说中的黄帝是一位超凡的人物,是英武与智慧的化身,圣贤与神的统一。中华民族很多发明创造都出自于黄帝时代,如建造房屋,养蚕缫丝,制造舟车,创造文字,使用货币,制造音律,发明算数,创造历法,开创医学,发明釜甑、杵臼、冠冕、衣饰、婚丧礼仪和典章制度等等。黄帝共活了110多岁,娶妻4人,生子25个。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始祖”。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就在今陕西黄陵县。坐北向南的轩辕庙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西北方向桥山巍巍,山上古柏苍郁。进入大门,满院古柏。左前方一株巨柏,是著名的“黄帝手植柏”。号称“世界柏树之父”。院中西侧,有一块大青石。上刻着一双足迹,硕大无朋,传说是黄帝的足迹。
    院子正中有一过殿。殿中陈列着一些重要碑刻。其中有孙中山先生祭黄陵的文碑、毛泽东1937年所写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祭文碑、蒋介石所题“黄帝陵”三字碑等。
    轩辕庙内的主建筑是祭祖大殿,殿前广场可容纳5000人。殿于1992年建成,汉代风格,重檐庑殿顶,四面无壁(“明堂”形制)。殿中塑有黄帝像一尊。每年秋季在此祭祀黄帝。
    黄帝的陵墓在桥山之巅。桥山古柏郁郁葱葱,共有柏树8.16万多株,其中有千年以上树龄的达3万多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柏林。陵园大门前有一通石碑,上刻“文武官员在此下马”,要求谒陵必须尊诚崇敬,步行入内。门前右方有一高20米的圆锥形土台。前有一碑。上刻“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陵后,命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也想和黄帝一样白日飞升,长生不老。
    进入陵园大门,一单檐歇山顶明党式祭殿呈现眼前。绿瓦红柱,庄严亮敞。殿前有祭台、大鼎。殿中一碑,上镌郭沫若手书“黄帝陵”3个行书大字,笔力雄健洒脱。碑后为陵冢,冢高4米,圆形,周长56米,冢基为方形。冢前又有一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传说黄帝功德圆满之时,一条黄龙飞来桥山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牵衣抱靴拉剑挽留,但黄龙最终飞走,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乾陵给帝王陵寝制度开创的先例

 

乾陵是中国唯一埋葬着两个皇帝的陵墓。一位是唐高宗李治,一位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朱雀门之西为《述圣纪碑》,碑文原5600余字,内容主要是赞颂高宗一生的文治武功。帝王陵前树功德碑是武则天的发明,开此制之先例。 无字碑高大雄伟,通高7.53米,总重98.8吨,是我国帝王陵前唯一的一块无字碑。 从华表到“述圣”、“无字”二碑的司马道石刻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体系,为中国历代帝王陵前司马道石刻制度奠定了基础。 乾陵四门各立有石狮一对,开陵园四门立石狮之先例。 朱雀门内有61尊蕃王石刻雕像,是蕃王石雕像最多的帝王陵。 乾陵还是唐帝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陵。 乾陵的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中的壁画最为珍贵,堪称中国墓葬壁画之最。

回复 支持 反对
西安十大陵墓

1、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简称秦兵马俑、秦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

2、秦东陵
秦东陵位于临潼骊山西麓,有陪葬坑3座,陪葬墓区4处,地面建筑7处,历年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陶器及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秦东陵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王陵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986年被发现的,其发现对于秦陵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其位于骊山西麓的山坡地带,南起洪庆沟,北至武家沟,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考古调查,其为战国时期咸阳毕陌陵园之后,秦始皇陵之前的秦国王室墓葬。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韩峪邵平店

3、杜陵
杜陵位于西安市三兆村南,陵区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来是一片高地,潏、浐两河流经此地,汉代旧名“鸿固原”。宣帝少时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选择陵地,建造陵园。杜陵占地120多亩,四周环绕有夯土围墙,墙基宽9米。陵园以殿为大门,殿与配殿共长30多米,宽20多米,门道宽约6米。墓冢在陵园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0米,高30米。陵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汉宣帝杜陵”碑一通,碑铭清晰可辨。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

4、明秦王墓
明秦王墓,位于陕西西安,为明代13代秦藩王家族墓地,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起,太祖朱元璋建藩封王,将地位仅低于皇太子的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并设西安府。由于秦王在诸位藩王中年龄长,兵权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首藩者,宗盟之长”也,故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秦藩国之大,藩王之多,享国274年,伴随明朝始终,并有十四座明秦藩王陵存世,这在有明一代和中国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

5、汉文帝霸陵
霸陵是汉孝文帝刘恒和窦太后(西汉孝文窦皇后)合葬陵寝。原推测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即今灞桥区席王街办毛窑院村),当地人称为“凤凰嘴”。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通过考古研究认为霸陵位于“江村大墓”,属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6、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
墓地位于西安南郊凤栖原上,面积约6万平方米。核心墓园由大墓M8及其6座甲士俑从葬坑、中型墓M25、祠堂、道路、排水道以及4条兆沟等构成。墓园周围向心状袱葬后世子孙墓,时代从西汉中晚期至王莽时期。墓园要素齐全,布局清楚,从葬典型而丰富,影视所见要素较为完整的西汉列侯家族墓地。金银、鎏金、错金银、青铜等各类文物3000余件,许多文物具有标准器意义。是古代丧葬礼仪和埋葬制度的全新资料和重要物证。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7、蓝田吕氏家族墓地
2006年3月~2009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蓝田县五里头村北宋吕氏家族墓地进行了调查、测绘、勘探及发掘。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婴幼儿墓葬9座)和东、西、北三侧围沟各一处,调查勘探家庙遗址一座。出土遗物700余件组,砖、石墓志铭24合。出土墓志内容丰富,为研究北宋官制、科考制度以及河南汲郡吕氏家族起源、分支、迁徙和定居陕西蓝田后的家族发展谱系、延续脉络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

8、薄太后陵
“薄太后陵”又称“南陵”,位于陕西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陵墓中安葬汉高祖刘邦的侧室,东汉光武帝升其为刘邦正室,汉文帝的生母——薄氏。公元前155年,政治精明、与世无争的薄太后去世,葬于此陵。陵墓曾于西晋末年被盗,后被修复。陵墓封土形似复斗,陵前有清朝树立的“汉薄太后南陵”石碑,常有游人光顾。这是附近村中的老太太上陵留下的,老人们常来陵前燃烛焚香,祭拜薄太后,以示对薄太后一生与世无争,为人忠厚,教子仁孝,母仪俱足的敬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


9、窦皇后陵
窦皇后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窦皇后即汉文帝刘恒之妻,景帝刘启之母。公元前156年,景帝刘启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身居尊位达四五十年。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皇后卒,葬于白鹿原南,与文帝霸陵分居原之两端,属合葬。因其位置在霸陵南,故称南园。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其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

10、周至老子墓
老子墓在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西约3公里西楼观西300米。老子即李耳,字聃,生卒不详,春秋晚期(前500年左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任东周柱下史。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就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世谓老子墓。老子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为陵,陵山海拔730米,顶有天然石洞名为吾老洞,高2.18米,宽1.40米,深不可测。据明代《重建吾老洞殿宇记》碑载,洞内有石函,葬老子头盖骨。陵山顶有吾老洞道观,存有明代《重建吾老洞殿宇记》碑及清乾隆四 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立老子墓碑2通。清代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老子墓”三字石碑。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西楼观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华人驿站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版权所有;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GMT+8, 2024-3-28 20:12 , Processed in 0.07836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